LUSH 化身「垃圾怪」現身西門町

直指台灣垃圾危機:台灣人 1 年平均製造 500 公斤垃圾

LUSH 化身「垃圾怪」現身西門町

全球每年因人類活動產生約 21 至 23 億公噸的固體廢棄物,且數量仍不斷攀升。這些垃圾在焚燒過程中釋放大量溫室氣體,使氣候變遷惡化並產生空氣污染;而未經處理的垃圾則滲入土地、汙染水源,甚至流入海洋,對生態造成嚴重威脅。根據預測,若不積極推動減廢政策,25 年後海洋中垃圾的總重量將超越魚類,對海洋生態產生毀滅性的影響。

在台灣,垃圾問題近年也日益嚴峻。無論是民生廢棄物還是事業廢棄物,其產生量節節上升,已超過系統的處理量能,全台各地出現一座座「垃圾山」,不僅造成居民困擾,更引發媒體與環境團體的關注與批判。

LUSH 作為長期關注環境議題且積極倡議的品牌,致力從源頭減塑。目前所售產品約 66% 為「裸裝」產品,例如洗髮皂與近期熱賣的按摩芭。在 2024 年,LUSH 在台灣販售的洗髮皂減少了大約 80,000 個塑膠瓶的使用。自 2018 年起 LUSH 更啟動全球「清理垃圾大作戰(Trash Dash)」的專案,為慶祝共同創辦人 Rowena Bird 的 60 歲生日,號召全球員工與顧客一同清除環境垃圾,目標為清出 60 公噸的垃圾,截至 2023 年,已成功清理近 39 公噸。多項作為皆呼應品牌使命 — 建立一個更健康美麗的地球 (Leaving the world Lusher Than We Found It)。

不僅如此,LUSH 於 2024 年簽署由多個國際組織發起的「無塑改革先鋒」倡議,呼籲各國政府淘汰一次性塑膠、限制塑膠生產,共同邁向無塑未來。也早在 2008 年就全面採用 100% 回收塑膠,並建立封閉式回收機制,提供誘因引導顧客回收使用過的產品塑膠容器,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。

此次為了提升民眾對台灣垃圾議題的關注,LUSH 號召夥伴在 5 月 2 日於西門町街頭,化身「垃圾怪」,身穿以各式廢棄物製成的「垃圾裝」,吸引民眾目光,並倡議透過 3 個武器:源頭減量 (Reduce)、 重復使用 (Reuse)、分類回收 (Recycle) 打擊垃圾怪。

LUSH 社會倡議主任鄭楚忻指出:「我們日常所製造的大量垃圾,多數來自一次性包裝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,就能有效減少廢棄物,降低對環境的衝擊。企業作為生產的源頭,更應主動減廢、為自身所製造的垃圾負責。LUSH 也會持續關注台灣的垃圾議題,為減廢努力。」

Audio player image

12:11